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市交通局召开厦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 2024-07-04 18:42

今天上午

厦门市交通运输局召开

厦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情况

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上,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任国岩对厦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

  一、介绍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有关情况

  2014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公路建设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与优化村镇布局、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适应,要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十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紧紧围绕 “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这四个方面工作,系统谋划、上下联动、协同推进,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市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01 加快“建”的步伐,在通达能力上下功夫

  一是强化路网规划。组织编制《厦门市农村公路网规划》,着力优化农村公路布局,坚持公路建设、安防工程、水保绿化同步规划、建设和验收,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道路网格局。全市已建成农村公路1662公里(含自然村道),在全省率先实现了通自然村公路硬化率100%、建制村双车道通达率100%。

  二是强化保障支撑。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加大本级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印发《厦门市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强化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保障。十年间,新改建农村公路646公里,累计投入建设及养护资金超63亿元,建设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超过800公里,有效改善了农村公路安全状况

  三是强化质量监管。严格执行农村公路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全面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对农村公路的建设责任人、管理责任人、养护责任人进行挂牌公示,方便政府监管和群众监督,不定期对建设项目进行检查通报,督促问题整改,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02 落实“管”的要求,在健全机制上下功夫

  一是日常管理体系化。牵头制定“四好农村路”市对区考核办法,将工作责任和指标要求分解落实到属地政府,按照“县道县管、乡村道乡村管”的原则,全面构建“市-区-镇-村”四级路长制组织体系,区镇两级路长办设置率达100%,镇级管理人员到岗率达100%,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检查督促常态化。以乡村道专管员日常监督巡查为抓手,沿线各镇(街)执法和交通综合执法配合的方式,联合开展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整治行动,将整治落实情况纳入年度“四好农村路”督导评估、年度部门绩效考核范畴,区级路长办定期召开会议协调督办,及时协调促进问题解决

  三是路域执法联动化。组织开展渣土车整治、常态化制度化联合治超等多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侵害农村路产路权、破坏路域环境的违法行为。十年来累计办理农村公路(县、乡道)路政案件1.42万起,联合公安交警查获农村公路超限超载车辆0.59万起,监督卸载超限货物12.23万吨(卸载率100%)。查处农村公路擅自占用挖掘公路、非法增设路口等案件217起,有效保护公路路产设施安全。

  03 抓好“护”的环节,在改善环境上下功夫

  一是落实养护责任。建立“区为主体、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农村公路养护工作机制,通过农村公路由保障型服务向满足公众多样化出行需求服务转变、养护方式由被动型养护向预防型养护转变、通行环境由单一“保畅”向“安全、舒适、美丽、生态”的绿色公路转变,推进农村公路日常保养常态化。

  二是提升养护水平。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养护新模式。通过“一把扫把扫到底”的养护模式,将养护工作职责由市级部门下放到属地镇(街),由各镇(街)委托区属国有企业组织实施,实现农村公路养护与市政、绿化、城乡环卫、溪流、农村环卫等一体化管理,有效解决了交叉区域存在的“三不管”问题

  三是探索智慧养护。创新使用科技手段对全市农村公路养护情况进行常态化监测、记录、分析,不断推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更加精准、更加高效。通过采用农村公路巡路智慧APP系统,实现市对区农村公路全方位实时动态监管,提高了农村公路养护规范化、标准化水平。通过各种数字化创新手段的运用,我市近几年“四好农村路”年度综合评估排名位居全省前列,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

  04 突出“运营”的关键,在融合发展上下功夫

  一是打造客运服务“便民圈”。积极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科学规划农村客运站点布局,做好城乡公交运营服务工作,做到路修到哪里,车就通行到哪里,2019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建制村100%通公交,有效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通过优化出行方式,不断发展定制公交、社区专线、旅游专线等特色公交线路,全市共有常规公交536条,其中服务农村公交线路共有124条,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

  二是打通农村物流“微循环”。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客货并举、运邮结合”,先后推出“公交快递”模式,建成BRT同安枢纽站、马巷公交枢纽站等3个“客货邮综合运输服务站”。开通606路(乐海-西坑)、集美区黄地村定制专线(厦门北站—黄地村)、翔安区锄山村定制专线(内厝车场—锄山)等12条客货邮融合线路,累计建成农村末端“邮快合作”邮政驿站自提站点18个,解决了农村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推进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建设,健全区、镇、村寄递服务体系,2023年我市147个建制村实现邮政服务100%覆盖,区、镇、村三级物流节点覆盖率达100%

  三是打出交旅融合“组合拳”。通过“四好农村路”建设,把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农村居民点、风景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等重要节点有效串联起来,带动多种产业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近年来打造出了乡道732(上陵-西坑段)、乡道731(祥溪林场-金光湖段)、县道440(大帽山路)等一批生态旅游路,有效促进农村公路与沿线产业配套、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的一体化建设,真正做到农业因路而兴、农民因路而富、农村因路而美。

  二、现场问答


  (一) 快递进村难是目前农村老百姓经常遭遇的问题,请问厦门近年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市运输事业发展中心党委委员、政工科科长陈海岩:

  村落布局分散、农村快递业务量小、进村成本过高等问题是推进“快递进村”时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近年来,我局积极推动公交与邮政快递融合发展。

  01

  市交通局牵头建立了客货邮融合发展机制,协调公交集团出台快递邮包优惠收费措施,大幅度减轻了快递企业的负担,支持公交与快递融合发展。

  02

  加快推进客货邮综合运输服务站建设,依托现有公交场站已建成投用3个集公交场站、邮政快递配送等功能的综合运输服务站,目前村级快递物流服务点达160个;我市区、镇街、村三级物流节点覆盖率达到三个100%。刚才任副局长也提到了,我们是提前超额完成了“四好农村路”十周年建设要求的县、乡级100%、村级70%的任务目标。

  03

  积极推动开通公交与邮政快递融合线路,目前全市共开通12条融合线路,方便快递进村、农产品进城,帮助快递企业、基层网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解决了农村群众收寄快递包裹难的问题。2023年,共运送邮包806个;2024年1-5月运送邮包204个。

  (二)道路安全是前提,请介绍一下我市在农村公路设施的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来保障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安全出行?

  市交通运输局执法支队副支队长 林铁良:

  近年来,市交通运输局执法支队始终以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整治“八个无”为目标,扎实开展涉路违法行为专项整治。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占用挖掘公路和桥下空间等路域环境违法行为开展专项整治,持续强化对渣土车、水泥搅拌车等重点营运车辆执法检查,联合公安交警部门开展超限运输治理,严厉打击各类侵占农村路产路权、破坏农村路域环境的违法行为。二是配合各区路长办,加强与岛外各区建设与交通局、城管、公安、街道等部门联合执法,集中整治一批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整治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三是强化无人机执法应用,采取日常执法和专项工作相结合,将无人机应用于农村公路及桥下空间巡查,有效提升执法效能。

  今年以来,我们累计巡查农村公路2.01万公里,办理农村公路(县、乡道)路政案件312起,其中查处占用挖掘农村公路、非法增设路口等案件多起,拆除非公路标志65面,查处污染公路218起,联合公安交警查处农村公路超限超载案件92起,监督卸载超限货物0.15万吨,卸载率都达到100%。下一步我局将持续加强路域环境治理,切实净化农村公路环境。

  (三)今年同安区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请问同安区在“四好农村路”建管养方面有什么好的经验和做法?

  同安区住建和交通局三级调研员 叶艺武:

  同安区位居厦门海湾型城市的“湾顶”,是厦门市最大的行政区,也是全市农村公路最多的区域。同安区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敢于创新,以党建为引领,坚持把支部建在项目上,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一把扫把扫到底”为抓手,创新农村公路养护机制;以“快递公交”为突破,解决农村快递配送难点。

  十年来,在市交通运输局的大力支持下,同安区农村公路管养里程从428.65公里增长至785.26公里。在全市率先实施国省县道通行政村主干道亮灯工程,目前已有49条路灯线路及1个智慧路灯管控中心工程投入使用,亮灯里程198公里。目前全区所有村(居)100%通水泥路,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农村实现100%通公交、100%物流上门,即我们常说的4个100%。2020年,我区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获得第四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称号;2024年再次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下一步,我区将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扎实认真开展农村公路各项工作,持续完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网络,深化落实“路长制”、“一把扫把扫到底”长效机制,提升农村综合运输服务能力,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建设再上新台阶。

  (四)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我市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有没有什么举措和亮点?

  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陈柳毅:

  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是推进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

  我们始终秉持“修一条路、造一片景,惠一方百姓”的目标,建设我市“四好农村路”。我们在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融入地域景观和文化特色,打造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共生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振兴路。其中的标杆和典型就是同安的山区公路东枧线,这条路是通往同安军营村高山党校的必经之路,也是同安区“四好农村路”示范路。我们以“红色+旅游+生态+科技+便民”的构思,从以下四个方面打造特色:

  01 打造红色旅游路

  军营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到这里访贫问苦,我们充分考虑这一红色文化元素,在沿线增设多处石刻景观,通过“初心使命馆”“闽山闽水物华新”、“党建引领‘四好农村路’发展”等标语,营造追寻红色足迹的浓厚氛围。

  02 打造绿色生态路

  因地制宜进行花化彩化提升,充分利用道路护栏外侧的空地和部分土路肩,优选品种和规格,种植1400多棵三角梅,使市花与沿线的绿树青山交相映衬,打造出良好的农村公路景观效果。

  03 打造智慧科技路

  为提升道路安全保障,根据该路弯急坡陡特点,增设多套太阳能蓄能的自发光超视距转弯预警系统、急转弯警示标志、弯道导向标志和太阳能发光警示立柱,为夜间出行筑起安全屏障。通过AI路巡小站科技赋能,自动识别路面坑槽病害与洒落物隐患,大幅提高道路管养效率。

  04 打造便民爱心路

  为了方便群众、游客、道路养护工人、环卫工人以及途经的司机师傅临时歇脚,我们将旧公路养护站道班房翻建成上陵“交通一家亲”爱心驿站,配备休息桌椅、烧水壶、应急药品、手机充电器等,方便和服务过往群众,将爱心路的打造体现在细微处。

  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坚持民生为先、需求导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我市的农村路,切实增强我市群众在交通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都说道路是“三分建、七分养”,公路既要建得好,更要养得好,请谈一谈我市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方面有什么好的经验做法和亮点工作?

  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 任国岩:

  说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我市通过实践,探索了“厦门经验”,形成了“四化”的特点。四是服务优质化。

  01 管理创新化

  我们在农村公路“市-区-镇-村”四级路长制体系基础上,创新了“主要县道市级管,其他农路区级管”的养护工作机制,值得一提的是,市交通局结合驻村帮扶工作,选派处级专业技术干部下沉村居一线,指导推动农村公路建设管养。

  02 养护专业化

  全市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由专业化养护企业组织实施,实现农村公路养护与市政、绿化、环卫等一体化、专业化,走出了养护模式改革新道路。

  03 运维智慧化

  我们在农村公路“市-区-镇-村”四级路长制体系基础上,创新了“主要县道市级管,其他农路区级管”的养护工作机制,值得一提的是,市交通局结合驻村帮扶工作,选派处级专业技术干部下沉村居一线,指导推动农村公路建设管养。

  04 服务优质化

  通过“四好农村路”把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村民居住点、风景旅游地和历史文化资源等重要节点有效串联起来,打造了一批生态旅游路、农民增收路、安全舒心路,为实现“客流到乡村去、乡村农产品走出来”创造了有利条件。我最近了解到,同安区县道438(竹坝一段)提升改造后,收购蔬菜的大货车可以轻松开到合作社的大门前,使合作社年营业额翻了十倍,由提升改造前不足600万元上升到最高时可达6000多万元。

  综合来看,农村公路的高质量养护管理,不仅改善了农村的出行环境,更有效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实现百姓因路而富、产业因路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