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好农村路”作出重要指示以来,厦门市交通运输部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持之以恒、攻坚克难,“四好农村路”成效显著。为进一步提升相关单位专业度,提高“四好农村路”建设能力,近日,厦门市交通运输局召开“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暨公路现代化管养教育培训班,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授课。
在开班仪式的讲话上,厦门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任国岩说:“修路同时带动乡村旅游,让公路发挥出更大的效益,提升农民生产生活幸福指数。”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既有利于乡村振兴、农民致富,也有利于带客下乡,为广大城市居民、外地旅客提供更多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打破屏障:
完善公路路网,丘陵壑谷倚通途
“闽道更比蜀道难”,福建省90%以上的面积被山地丘陵占据,其中,厦门市的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依次分布着高丘、低丘、阶地、海积平原和滩涂。山脉绵延不断,道路蜿蜒有致,一排排山地丘陵犹如一道道屏障,为交通设下地理难关。
为强化路网规划,厦门市组织编制《厦门市农村公路网规划》,着力优化农村公路布局,坚持公路建设、安防工程、水保绿化同步规划、建设和验收,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道路网格局。如今,全市已建成农村公路1662公里(含自然村道),在全省率先实现了通自然村公路硬化率100%、建制村双车道通达率100%。
“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始终秉承‘以路促发展,为党聚民心’的理念,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八闽特色的乡村‘福’路。”福建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农路处处长刘斌介绍道,“如今,农村公路网基本形成,道路路面水平和技术等级不断提高,农村地区“行路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贫困地区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给群众打开了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
在此次培训课上,刘斌指出,下一步要乘势而上,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重点实施“农村联网”“安全保障”“运输服务”“治理能力”“防灾减灾”“和美乡村”“助力产业”“助推共富”等8大方面的提升行动。
带客下乡:
推进交旅融合,乡旅客游促经济
厦门市通过“四好农村路”建设,把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农村居民点、风景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等重要节点有效串联起来,带动多种产业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近日,清风内厝乡旅巴士专线正式开通,打造了“观光巴士+乡村文旅”运营新模式,通过巴士专线串联起黄厝文化产业园、香山郊野公园、汽车文化公园等内厝镇17个乡村旅游景点,不少市民游客连连称赞并期待“这一条线路越办越好”。
“‘农村公路+产业、旅游、文化’已成为发展路衍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又一重要支点。”交通运输部绿色公路示范工程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航卓指出,“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将农村旅游公路绿化美化,打造特色化生态旅游农村公路,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如游客驿站、观景台、营地等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
农村公路不仅是一条交通道路,更是一个旅游目的地,使游客在行驶过程中,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风景,体验到丰富的文化,享受到便捷的交通服务。接下来,厦门市也将以“红色+旅游+生态+科技+便民”的构思,继续打造红色旅游路、绿色生态路、智慧科技路、便民爱心路等一批交旅融合产品。
通过此次培训课的交流互鉴
进一步提升了学员们的专业水平
助力乡村建设发展
厦门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翔安分中心工程师苏维映:“‘四好农村路’培训中,交旅融合专题的授课给了我很大启发。厦门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公路运营维护除了满足基本的交通出行需要外,还要在交旅融合发展中起到很好的服务作用。在今后的公路养护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加强公路精细化养护,认真听取和解决市民对于公路交通的诉求问题,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厦门市交通运输部门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总目标,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治理能力,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服务保障,让农村公路真正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振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