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政通APP
近日,市公路局举行“一路同悦”书友会第四期活动,主题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厦门公路的变迁”。抚今追昔,新老公路人不禁感慨:厦门公路发展日新月异!现在的公路不仅是满足通行需求,还注重绿化养护,特别是与地域文化特色、城市历史文脉相融合,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改革开放之前,厦门公路建设一直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公路通车里程短、路面等级低、通行能力差,总体实力全省垫底。1978年,厦门公路总里程仅603.5公里,不及安溪一个县的数字;全市只有8条干线公路,连一条一级公路都没有;如今,厦门公路通车总里程超2100公里,一二级公路超650公里,各项技术指标及总体实力均位居全省前列。
百年变迁同集路
1995年改造为城市一级主干道
路基宽60米堪称“福建第一路”
上世纪80年代,厦门经济特区成立后,随着各项改革事业的深入,厦门原有道路交通体系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公路兴建改建被提上议事日程。此后,厦门境内的国道319线东渡至石鼓山段、省道205线双涵至石鼓山段、国道324线同安城关改线等工程相继改造完成,初步缓解了厦门岛内外道路交通的紧张状况。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厦门大桥的建成通车,厦门拉开了大规模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序幕。
“同集路是1920年建成的,由陈嘉庚先生捐资兴建,连接同安、集美,全长17.7公里。”市公路局副局长陈振来说,1990年前后,同集路还是一条二级公路,宽12米,其中路面宽9米,两边的路肩宽一米多。当时的路面还是渣油路,易损坏、易积水,尤其是厦门大桥建成通车后,同集路难以满足交通出行的需求,改造迫在眉睫。
■1994年同集路铺设沥青路面现场。
据介绍,早在改造之初,就有把同集路改造成全程快速路的方案,但因为投资较大没有实行。不过,后来确定的改造方案也是一个大手笔。1994年改造工程启动,1995年完工。改造后的同集路大大拓宽,升级为城市一级主干道,双向6车道,两边还有辅道、人行道。它的路基标准宽度是60米,是当时福建省路面最宽、标准最高的一条路,堪称“福建第一路”。
“当时省里表彰文明示范窗口,同集路是唯一被表彰的公路,这非同寻常。”陈振来说,改造后的同集路还串起了集美黄金工业园、集美北部工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厦门轻工(食品)工业园等多个大型工业区,因此也被称为“黄金工业走廊”。
“史上最彻底”改造去年完工
基本上已实现全程快速通行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跨岛发展战略的实施,岛内外联系更加紧密,曾经很风光的同集路变得“黯然失色”,甚至被调侃为“同挤路”,新一轮改造迫在眉睫。
2015年7月到2017年6月,同集路启动“史上最彻底”的改造,通过新建高架桥、下穿通道及定向匝道等“上天入地”的方式,完成了对集源路、集美大道、天马路、福泽路、通福路、林瑶路、阳翟二路及旧324国道路口等八大节点的改造,基本上实现同集路主线全程快速通行,市民往返同安城区、集美区、厦门本岛的速度显著提升,行车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
▲同集路全线改造完成后,主线基本上实现全程快速通行。
不过,此次改造也留了个“尾巴”:同集路(海翔大道-福泽路段)节点因与设计中的轨道交通6号线存在交叉,为了避免资源浪费,当时,相关部门暂缓了这一节点的改造。今年9月,这一节点围挡施工,路线设计起点为海翔大道,终点位于福泽路交叉口,路线长约4.569公里,主要通过新建高架桥,对现状同集路提升改造,实现主线快速畅通。
据介绍,这一工程计划于2020年2月完工,届时,跨线桥通车后,经过这个路段可以不用等红灯,同集路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快速路,全程没有红绿灯。
引领风潮马青路
全省率先铺设新型沥青
引领全国公路发展趋势
1978年,市公路局养护的主要机具是扫把和铁锹,运输主力是人和拖拉机。1994年开始,市公路局相继引进一系列先进的筑养路机械,基本上满足了特区高等级公路全面、系统、高质量的机械化养护和施工任务的要求。
陈振来介绍,这些先进设备在我市各条道路改建工程和公路养护中大放异彩,有力加快了我市公路现代化的步伐。从1994年6月厦门市境内全长57.7公里的国道324线全线改建开始,泉厦高速公路、厦漳高速公路、环岛路、国道319改线一期、海沧大桥等重大交通工程相继建成通车,公路路网同全省“二纵三横”公路网及福厦漳高速公路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
■马青路是海沧最重要的交通干线之一。
■马青路改造率先采用改性沥青,引领全国公路发展趋势。
马青路连接马銮和青礁,是海沧区最重要的交通干线之一。1999年,随着海沧台商投资区的不断发展,马青路的拓宽改建也被提上议事日程。改建过程中,市公路局动用了当时最先进的一系列筑路设备,特别是率先全国使用SMA改性沥青。这在当时是国际先进的新型路面材料,其路用性能远超普通沥青,不仅具有良好的表面功能,如抗滑、抗高温、减少低温开裂、平整度高、噪声小等特点,还具有路面抗变形能力强、使用寿命长等优势。当年,马青路改造完成后,公路部门特地在石塘端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国际先进技术SMA改性沥青路面,请您评价”。在那时,马青路SMA改性沥青路面不仅在全省率先使用,而且在全国公路使用这种材料的也是屈指可数,引领了全国公路发展趋势。
▲2016年,马青路高架桥建成通车。
天风海韵环岛路
海滨绿色长廊建设起点高
是高颜值厦门的闪亮名片
随着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和公路等级的不断提高,现代公路的养护内涵也在不断拓展。除了人车便行等功能,人们对公路的安全性、舒适性、观赏性、艺术性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今,漫步在厦门的大街小巷,沿路绿树繁花,诗情画意,美不胜收。融入文化元素的文曾路花溪,环岛路、环岛干道路边漂亮的各色花儿,总会让人眼前一亮。
厦门公路颜值的最高代表非环岛路莫属。环岛路全程43公里,路宽44米至60米,为双向6车道,绿化带宽80米至100米,是我市环海风景旅游干道。自1991年开始,环岛路先后分一期、二期和三期实施完成,建设起点高、标准严,是集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海滨绿色长廊,是高颜值厦门的一张闪亮名片。
去年启动景观花化彩化提升
呈现“淡妆浓抹总相宜”风格
陈振来说,每年的厦门马拉松比赛在环岛路举行,这里也因此被誉为“最美马拉松赛道”。去年2月,环岛路、环岛干岛、成功大道、翔安大道等11条岛内外主干道启动绿化景观花化、彩化提升工作,各类植物搭配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风格,颜值进一步提升。
■环岛路去年改造后,颜值进一步提升。
金砖厦门会晤期间,以环岛路为代表的厦门公路成为中外媒体眼中的“红人”,成为“高颜值的生态花园城市”的重要担当之一。此后,厦门公路持续保持巩固高颜值的景观效果。
▲环岛路是高颜值厦门的一张闪亮名片。
走进新时代,市公路局继续秉承“四化一服务”理念,通过市场化途径、专业化深耕、信息化转型、机械化引领,致力于养护作业的标准化、精细化,不断提升公路综合服务品质,使道路养护管理工作全面融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出行。在厦门,公路已不仅仅是交通运输的重要载体,还是一道道高颜值的城市风景线,巧妙融入闽南文化元素,绿树夹道,绿草如茵,移步换景,美不胜收。
■1997年环岛路施工现场。
■1998年环岛路施工现场。
延伸阅读
从扫把铁锹到先进机械
设备变迁促进公路发展
1978年,市公路局只有2台压路机和13台手摇式沥青洒布机,养护的主要机具是扫把和铁锹,运输主力是人和拖拉机,全部“家当”不足50万元;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压路机增至15台,运输主力变成汽车和养路机,开始有了沥青摊铺机等较为先进的筑养路机械,设备资产达200余万元;1992年底,设备资产翻了一番,达到400余万元。尽管如此,生产施工作业方式仍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严重制约了特区公路进一步向前发展。
1993年是福建省的“基础设施建设年”。这一年,“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这句话深入人心,由此引发的大规模公路“先行工程”在全省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厦门公路开始实施“贷款启动,滚动发展”战略,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
1994年10月,市公路局从英国引进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沥青拌和楼正式投产,标志着该局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水平跨入全国先进行列。以此为起点,市公路局相继引进沥青摊铺机、宝马压路机、铣刨机、大型破碎机组、平地机、公路清扫车、挖掘装载机等一系列先进的筑养路机械。
这些从英、德、意、美、日等国引进的先进筑养路机械与国产优势设备相配套,组成了阵容强大的“联合军团”,基本上满足了特区高等级公路全面、系统、高质量的机械化养护和施工任务的要求。
市公路局依靠雄厚、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日臻成熟的施工技术,还走出厦门,参与省内其他地市高速公路的建设。比如,宁德、莆田、漳州、龙岩等地的高速公路路面就是厦门市公路局铺的。厦门市公路局成为全省首家有能力承接高速公路施工的地方公路局。
数据
1978年底:603.5公里
厦门市公路总里程仅603.5公里;
只有8条干线公路,里程191.5公里;
高级、次高级路面103.8公里,公路绿化里程160公里;
没有一级公路,绝大多数都是三、四级公路和等外公路,还有251.2公里的土路,占总里程的41.6%。
2018年底:2100公里
厦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2100公里;
一、二级公路约650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30%;
各项技术指标及总体实力均位居全省前列。(厦门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