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改革开放是经济特区始终不变的“根”和“魂”。
路网统筹、客货畅行,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航线通达全球,货物往来顺畅……自厦门经济特区建立以来,交通运输始终在全市经济发展大局中扮演着“先行者”角色,为国民经济增长、区域协调发展、社会民生进步、对外开放交流等提供有力支撑。
交通大事记
·1983年10月22日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举行通航典礼。
·1991年12月19日
中国第一座跨海公路大桥——厦门大桥通车。
·1999年9月25日
福厦高速公路全线通车,结束了福建省、厦门市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12月30日,海沧大桥建成通车。
·2008年7月1日
集美大桥建成通车;同年9月1日,杏林大桥建成通车、全国首条高架BRT线路建成运营。
·2010年4月26日
中国内地第一条海底隧道——翔安隧道建成通车;同日,福厦铁路开通运营。
·2012年6月29日
龙厦铁路开通运营。
·2013年12月28日
厦深铁路正式通车运营。
·2017年12月31日
“最美海景地铁”厦门地铁1号线开通试运营,标志着厦门正式迈入“地铁时代”。
·2019年12月25日
厦门地铁2号线开通试运营,标志着厦门步入了“双地铁”时代。
·2021年6月17日
厦门海沧隧道成功试通车,厦门进入“四桥两隧”时代,跨岛发展迎来新的里程碑。
·2021年6月25日
厦门地铁3号线(火车站至蔡厝)正式开通,厦门地铁开启网络化运营时代。
·2023年1月17日
翔安大桥主桥通车,特区跨海交通正式迈入“五桥三地铁两隧道一海堤”新格局。
·2023年9月28日
我国首条跨海铁路福厦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新建厦门北站同日启用。
精彩数据
航空运输
1982年1月10日,伴随着厦门湖里工业区一声声轰隆的巨响,厦门高崎机场新建工程打下了第一根桩。1983年10月22日,厦门高崎机场正式通航;如今成长为与境内外127个城市通航、开通179条航线、年度旅客吞吐量近3000万人次的现代化国际化航空枢纽。
铁路建设
1957年至2009年期间,厦门仅有一条鹰厦铁路。2010年,福厦铁路开通运营,厦门从“铁路末梢”迈入“动车时代”。如今,已开通福厦、龙厦、厦深三条高等级铁路,并且, 2023年9月28日,随着我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跨海高铁——福厦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厦门铁路枢纽中心城市的功能作用进一步凸显。
公路建设
改革开放初期,全市公路总里程仅603.5公里。至今, 先后建成厦安高速、厦成高速、厦漳跨海大桥、海沧隧道、厦门大桥改造、海沧疏港通道、翔安大桥等一批重点工程,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超2600公里,一张“纵横岛内外、开放互通、山海一体”的路网正在徐徐展开。
公共交通
特区建设之初,厦门公交仅有10余条线路、70 多辆车;1984年,全市巡游车仅有36辆。如今, 建成以“轨道+BRT”为骨干,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网约车、慢行交通为补充的绿色出行体系,成为全国首批“绿色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开通运营3条线98.4公里;公交车日均运营车辆超过3600辆,运营公交线路(含BRT快线)501条,全市公交线路总里程达8028公里,日均客运量超过150万人次;现有巡游出租车5000多辆,网约车5万多辆。
关键词:先行
勇担改革开放
开路先锋和时代尖兵
45年交通建设之路,一路风雨跋涉,催人奋进。从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之初,厦门公路仅600余公里,而如今的厦门,公路网络完善、建设总公里数超2600公里,不仅如此,水运通江达海、航空高速发展、铁路攻坚短板、智慧交通赋能未来、绿色交通成为典范。
厦门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跨越山海连接世界
图中分别为集美大桥(左一)
厦门大桥(左二)
海堤(右二)
和杏林公铁大桥(右一)
(资料图/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 摄)
45年交通创新之路,一路风光无限,春华秋实。多年来,厦门交通运输始终围绕“让群众出行更加便捷,为全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这一目标,不断提升陆、铁、空和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水平,大幅提高综合交通服务能力,一代代交通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勇担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和时代尖兵,开拓了我市交通运输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开路先锋,勇毅向前。”市交通运输局主要负责人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增强交通运输支撑保障能力、服务国家省市重大发展战略等工作目标,牢记“打造人民满意交通”这一初心使命,重点实施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着力推进“交通强国”、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等试点任务建设,加快推动交通领域智慧化升级改造和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全力提升运输服务品质,全方位推进交通高质量发展,为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贡献更多的“厦门经验”。
关键词:腾飞
从“末梢”跻身为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改革开放45年,是厦门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密集成网、综合运输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的45年;是交通运输业不断深化改革、向交通强国目标坚实迈进的45年。
如今的厦门,全方位汇聚海、陆、空、铁等立体交通运输方式,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日臻完善,已初步建成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海港、空港、陆港为主枢纽,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而在特区建设之初,厦门各类对外交通设施和线路均十分落后,被称为“末梢”。
改革开放前,厦门公路通车里程短、道路标准低,没有一级公路。改革开放后,公路交通建设从“量变”实现“质变”,实现了从“走得了”向“走得通畅”“走得舒心”的转变。巨龙开道,铁路末梢变身铁路枢纽,福厦、龙厦、厦深铁路等相继开通让厦门彻底告别“铁路盲肠”的称号,成为东南沿海铁路重要枢纽中心城市。
改革开放进程中,厦门机场通航40年,厦门机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再到如今厦门翔安机场正在强势崛起,预计到2026年,翔安机场将成为新的“特区之翼”,为厦门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再增“窗口”。
翔安机场航站楼建设现场
(厦门日报记者 王协云 摄)
放眼海上,厦门港从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经过长期持续的努力晋升为“千万标箱级”大港,2022年成立的厦门港口高质量发展指挥部,全面吹响“举全市之力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在陆路交通方面,2015年8月开通中欧(厦门)国际货运班列,为厦门乃至周边地区搭建起一条对外贸易的“钢铁驼队”。如今,班列覆盖了欧洲、中亚、俄罗斯三大方向。“丝路海运”打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连通金砖国家,厦门成为“一带一路”上重要的海陆交通枢纽,持续畅通“双循环”, 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关键词:巨变
从“隔海相望”
走向“跨岛发展”
在厦门经济特区早期阶段的改革发展实践进程中,一部《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构筑了宏伟蓝图。在“跨岛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厦门交通事业驶入发展快车道,闯出了一条跨越发展之路。
长虹卧波,天堑通途,厦门这座海岛型城市从“隔海相望”走向“跨岛发展”。而跨岛发展,绕不过的就是路的建设。厦门在进出岛通道建设上,始终保持“加速度”,先后建成厦门大桥、海沧大桥、集美大桥、杏林大桥、翔安隧道、海沧隧道、翔安大桥,如今打造了 “五桥三地铁两隧道一海堤”的跨岛交通新格局。
2021年海沧隧道通车
(厦门日报记者 王协云 摄)
2022年10月,海沧疏港通道通车,这是“亚洲最大断面城市地下互通立交隧道”,这条隧道一侧连通厦蓉高速,另一侧则是厦门海沧港区,从福建内陆乃至中西部地区的货物,源源不断经这条通道直达厦门港,乘船奔赴世界各地。可以说,在交通先行带动效应下,社会经济洪流犹如万马奔腾,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纵横驰骋。
眼下,“跨岛发展”战略纵深推进,在厦门推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中,未来更多的项目落子岛外——厦门翔安机场、翔安刘五店港区、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渝长厦高铁等众多项目持续推进,“海陆空铁”通达八方;轨道交通3号线南延段加快车站及区间施工,4号线后溪至翔安机场段进入机电安装及装修施工,6号线林华段实现轨通,进入机电安装及装修施工,6号线集同段加快车站及区间施工;第三东通道从蓝图正在绘就实景图,将对进一步完善厦门城市交通路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交通强国”“一带一路”国家物流新通道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