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号:XM00117-13-00-2025-044
- 备注/文号:厦交2025函字66号
- 发布机构:厦门市交通运输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7-14
王朝晖委员:
《大力发展智慧交通 加快建设交通强市》(第20252034号)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您提出的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加快建设交通强市的建议,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发改、住建、公安、工信等部门认真梳理、研究落实举措,形成办理意见。
二、措施与成效
(一)强化交通数据整合共享
1.搭建交通运输数据平台
一是建设大交通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我局已初步建成了包含“一库、一图、一平台”在内的交通大脑,即大交通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简称大交通平台)。截至目前,大交通平台已整合38家单位数据,日更新记录1亿条以上,初步构建了大交通数据资源
集约化管理能力,推动跨部门、跨层级信息互联互通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获评2024年度数字厦门建设成果典型案例。
二是建设公安智慧交管平台(一期)。公安交警部门持续深入推进公安智慧交管平台(一期)建设,加快智慧交管建设,构建城市交通治理体系。打造“智慧监测”“智慧指挥”“智慧服务”“智慧信控”四大专题应用。目前,该项目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2.推动交通数据共享开放
一是加强政务数据共享。依托大交通平台将数据汇聚至市协同平台,目前业务系统目录汇聚量达25亿条,为全市交通治理及交通拥堵点治理工作、厦门市智慧文旅一体化平台建设、地铁和BRT潜在乘客挖掘模型课题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保障。同时,配合城市大脑,共享我市公共交通客运量、五桥两隧通行、出租车订单量等共计45项交通运输关键指标数据,完成“交通运输一张图”和数看厦门移动端“交通运输”专题构建。
二是推动交通公共数据交易。鼓励公交集团和轨道集团探索交通领域数据交易,目前“实时公交定位信息”“乘车码”“公交线路站点信息”“厦门地铁客流数据资源”等多项数据资产完成数据资产确权登记。
3.提升交通治理精细化水平
我局依托大交通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对接气象局台风数据,并应用于厦门市重点营运车辆行业监测处置系统,设置“台风风圈车辆明细”“台风预警短信跟踪”模块,在发生台风天气时及时跟踪风圈内营运车辆,并根据应急预案要求发送短信提醒及时避险。
公安交警部门搭建“闻汛”交通易涝点风险预警模型,对暴雨恶劣天气可能出现的易涝点、积水点进行预警监测,实施信号控制和精准调度,全力保障市民群众出行。2024年通过预警模型提前介入处置218处异常拥堵点,有效缩短积水路段处置时间,避免因积水引发的交通事故及交通中断。
(二)拓展智慧交通应用场景
1.构建智慧出行服务体系
我局牵头轨道集团、公交集团、信息集团等单位,编制《厦门市公共交通二维码及应用技术规范》,确定了“厦门交通码”的数据结构,整合原有地铁、BRT、公交及轮渡乘车(船)码。
依托“厦门交通码”,推出地铁、BRT、常规公交、轮渡居民航线及海沧农客等5种场景的便捷出行服务,厦门成为全国首个实现一码5场景通乘的城市。“厦门交通码”累计用户数超670万,总刷码量达1.3亿人次。同时,联合多家政务服务平台和出行服务平台,将“厦门交通码”上线至多个客户端,目前已入驻应用包括厦门交通微信小程序、厦门地铁App、厦门公交App/小程序、闽政通App、厦门人社、屿见厦门、支付宝App等。
2.开展公共交通领域城市级车路协同试点
厦门公交集团成功申报“城市级车路协同及数字化智慧出行示范平台”国家级试点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完成试点工作内容并验收。项目实施主要围绕公共交通领域车路协同应用,搭建城市级车路协同及数字化智慧出行示范平台,建设300个5G智慧分级路口,开发基于5G技术的5G+智能诱导、5G+灵活公交、5G+BRT自动驾驶、5G+专用道智能驾驶、5G+微循环自动驾驶、5G+智能站台、5G+智慧物流、5G+智慧出租/网约等10项应用场景,部署5G行业应用终端约2万个。试点项目通过迭代应用带动解决5G在车路协同应用上存在的难点、堵点、卡点问题,进一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助力我市建设成为城市级5G车路协同和数字化智慧出行典范。
(三)完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
1.提升交通信控智能化水平
公安交警部门成立交通信号配时优化中心,搭建“智慧信控”系统和交通拥堵管控优化平台,全量接入前端117套交通流感知设备和1425座交通信号灯管控数据,基于前端数据和后台算法,科学打造交通“绿波带”和制定自适应控制方案。目前,全市已打造“单向绿波带”27条,“双向绿波带”8条,并有30个路口具备信号自适应优化功能。
2.推进公交车智能化改造
公交集团在原有车载智能终端的基础上,对新购车辆加装了5G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系统,通过5G物联网进行车辆全数据汇聚,进而实现车辆数字化安全管理。目前厦门公交在营公交车3500台均配备智能调度终端,通过厦门公交集团移动支付及用户资源管理平台实现客流统计。在公交站点智能信息展示方面,已在公交站点安装智慧信息屏(电子站牌)215座,实现为乘客提供精准的到站信息服务。
3.全力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2024年8月,市发改委制定印发《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进一步推动厦门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依托城市交通网络,加强“两区”(居住区、办公区)、“三中心”(商业中心、工业中心、休闲中心)充电网络建设。同时,推动市级充电设施监管平台建设,通过平台把握精确数据,实现充电设施的实时监测与管理,完成相关补贴发放,方便市民使用充电基础设施,助力城市充电设施建设发展。
4.有序推进自动化码头建设
2016年,全球首个第四代自动化码头--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投入商业运营。在总结经验优化提升方案后,厦门港于2023年实施海天码头智能化改造一期工程,2024年启动海天码头智能化改造二期工程。厦门港的装卸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部集装箱码头已建立智能理货/岸边智能装卸平台并统一智能闸口。厦门港已投入智能化装卸设备(桥吊、龙门吊、轨道吊等)82台,另有96台自动驾驶运输车投入集装箱码头水平运输,有效推动码头智能化转型升级,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5.推动道路智能照明、智慧多功能杆改造与建设
市政部门积极推进道路智能照明、智慧多功能杆的标准及规划建设;完成《城市道路照明养护技术导则》《智慧多功能杆建设技术导则》《智慧多功能杆建设技术标准图集》等编制工作,保障城市道路照明设施设计、建设、运维、经营等全生命周期的规范管理;完成《厦门市智慧多功能杆专项规划及实施策划》编制,科学、系统地推进以路灯为载体的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基础建设。
(四)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1.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科技部门组织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联合其他6家企业、4家高校院所组建厦门市智能网联商用车创新联合体。基于“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协同推进、开放发展”为导向,推进智能网联商用车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难题(重点在智能线控底盘、新型智能网联车载基础平台、智能网联新能源商用车核心应用及算法等领域)开展研发,推动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实现关键基础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关键产品的国产替代,促进智能网联科技成果转化。已立项支持“面向因区环境的智能无人驾驶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基于5G车路协同的智能网联汽车高消装备”“基于 C-V2X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关键应用技术研究”等项目。
工信部门支持厦门金龙汽车集团与本地产业链企业、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等高校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智能网联车路协同项目入选工信部“车联网身份认证和安全项目试点”名单,针对公交的“金龙智能机务云服务平台创新应用”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城市公共交通车路云一体化协同控制智慧云平台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等五个项目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等奖。金龙汽车集团已在全国50多个城市累计投入公交领域自动驾驶车辆超过500台,总运营里程超过510万公里。
3.加强智能交通人才培养
教育部门积极探索智能交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专业布局、加强校企合作等方式,推动高校和职业院校培养适应智能交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一是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专业建设。推动高校、职业院校围绕智能交通领域,优化专业设置,强化交通运输、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融合。厦门理工学院开设了车辆与交通工程专业,侧重交通运输、智能交通、车辆工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掌握轨道车辆结构设计、交通运输工程、数据分析等技能。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建立了轨道交通学院,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飞机维修等智能交通相关专业。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交通运输等专业中开设了智能交通相关课程。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建设高水平实践基地。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联合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南京第五十五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共建轨道交通产业学院和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厦门理工学院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智能交通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厦门信息学校与厦门物之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运维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进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关高校和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智能交通领域的人才培养。厦门理工学院通过“双导师制”和“双阶段”培养模式,联合企业开展工程硕士培养。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通过国际化与产业化融合的办学思路,打造智能化、国际化产教融合模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智能交通人才。
三、今后推动计划
(一)强化交通数据整合共享
升级完善“大交通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推动行业监管及服务应用升级。按照“一部门一系统”建设思路,扩建并提升营运车辆监测、航空、轨道、公交、出租及大货车行业精细化监管及服务水平。重点搭建全市交通行业数据底座和推进交通行业信息化系统整合工作,打造以数据为核心,以效率为目标,以创新为引领的市交通运输行业监管和辅助决策的“大脑”,有效引领行业转型升级,为构建新型智慧城市增添持续动力,全面支撑厦门智慧交通的飞速发展。
(二)拓展智慧交通应用场景
一是推动“车-路-云”一体化发展。我局将按照“试点测试、总结评价、逐步推广”的原则,依托城市级车路协同及数字化智慧出行示范平台,深化公共交通领域的测试应用场景,并逐步推广,与工信、公安、发改等相关部门共同做好我市车路协同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二是继续完善升级“交通一体化智慧出行服务平台”。在现有“一码多乘”的基础上,探索接入出租车、共享电车等更多出行方式,研究推出“交通碳积分”应用,以“厦门交通码”为载体,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的一体化、一站式服务,促进交通出行向文旅商业引流。
三是优化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公交集团启动公交运营集中调度改革,并配套对公交智能调度系统进行优化升级,加强调度人员与一线驾驶员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沟通及车辆运行情况的感知,通过更加灵活调度的方式提升运营调度能力,为乘客提供更精准的车辆运营服务。
四是探索自动驾驶技术研究和应用。公交集团拟联合金龙公司在集美新城软件园三期园区开展公交自动驾驶技术研究与应用。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其他城市在自动驾驶出租车试点运营方面的创新实践,结合我市智慧交通发展需求,充分考虑我市道路交通实际,待技术条件成熟、配套政策完善、市场环境适宜后,探索在我市特定区域开展自动驾驶出租车试点运营。
(三)完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
推动路灯设施智慧化改造。持续推进本岛44101盏市政路灯节能与智慧化改造,采用高光效的LED灯具替换传统钠灯,加装单灯控制设备,运用调光控制技术,实现绿色低碳智慧照明,助力智慧绿色出行系统建设。市政部门将配合交通等相关部门建设需求,全力推动智慧多功能杆改造及建设工作。
(四)推动智能交通人才培养
一是科技部门将进一步发挥相关创新联合体等创新平台作用,通过实施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攻关项目等举措,加快相关核心技术的情发、促进相关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教育部门将进一步推动高校和职业院校优化智能交通相关专业设置,增设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课程,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推动智能交通专业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同时,深化产教融合。支持高校和职业院校与智能交通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和产业学院。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智能交通领域的科研项目,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领导署名:李宗泽
联 系 人:郑逸雪
联系电话:0592-2852868
厦门市交通运输局
2025年7月14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