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互动交流 > 网上调查

公交“六进” | 创新服务模式 提升服务品质

发布时间: 2024-07-28 17:30

  随着3条地铁线路的陆续开通,我市已逐步形成“以地铁、BRT为骨干、常规公交为网络”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务体系。

  为进一步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有效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痛点难点,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统一部署下,今年4月以来,市大交通办牵头各区政府、市国土交研中心、公交集团以及交通、交警等相关单位,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方便出行最后一公里”为目标,合力开展公交“六进”服务工作。

一、公交“六进”,创新服务模式

  何为公交“六进”?指的是公交进小区、园区、学校、医院、商圈、企业等“最后一公里”公交线网薄弱区域,充分发挥公交的灵活性和便捷性,根据乘客的“流时、流量、流向”设计线路类型、发班时间、停靠站点,并配套增设特色样式站牌方便乘客识别。

  目前,已在岛内外6个区的13个点位(包括3个小区、3个学校、4个园区、2个医院、1个商圈)开通17条公交“六进”服务线路(新增6条、调整11条)。

  公交“六进”服务的推广实施,紧扣民生需求,创新公交服务模式,可以让市民群众缩短出行时间、提升出行体验、节约出行成本,获得更安全、更便捷的公交出行服务,吸引更多市民群众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引导绿色低碳出行。在优化交通结构、缓解交通拥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集美安仁产业园-393路

嘉福花园-M24路

二、“一多三少”,提升服务品质

  公交“六进”服务线路开通后,取得“一多三少”的工作成效,即客流多了、步行少了、拥堵少了、花费少了。

  客流多了。新增的公交“六进”服务线路,对比开通首周,日均公交客流量增长52%;优化调整的公交“六进”服务线路,对比调整前,日均公交客流量增长45%。

  步行少了。乘客平均步行距离减少约392米,如:服务弘爱医院的M47路站点设置在门诊楼门口,来医院就诊的乘客步行距离由360米减少至100米,同步配套风雨连廊,实现乘客候车“雨天不淋、晴天不晒”。

  拥堵少了。全市平均每天减少机动车通行量约1388pcu,如:服务源泉山庄的402路,开通后每日约有600人次乘车,更多的市民选择公交出行,机动车出行量减少约180pcu,从而缓解柯厝路高峰期交通拥堵压力。(pcu:标准车当量数,又称当量交通量)

  花费少了。部分点位乘客每月预计减少出行成本约450-700元。如:服务自贸区象屿园区的M12路,在调整后深入园区,乘客通过“地铁+公交”出行相较原先私家车出行,每月可节约出行成本约624元。

厦门医学院-M15路

翔安首创奥莱-371路

三、“两化三点”,强化工作落实

  今年4月起,各区政府、市国土交研中心、公交集团及市交通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等单位密切配合,通过现场踏勘、座谈、专题研究等,将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有效推进工作落实。同时制定“三个一点”工作原则,用心用情“为民办实事”,切实将线路“开”进群众心坎儿里。

  “研究更深一点”,每个公交“六进”服务点位在研究时均经历多轮现场踏勘和意见征集。以湖里创新园为例,有关部门、设计人员先后5次现场勘察,掌握路况、站点、停车区域等硬件条件,制定改造项目清单;多次与园区管委会对接,征集园区企业意见与建议,掌握出行需求和特征,有针对性地设计线路走向、停靠点位、发班时间等。

  “线路更活一点”,“M”字头的地铁BRT接驳线,“3”字头的高峰专线、“4”字头的社区公交...公交集团在线路设计时并不拘泥于常规线路,而是精准分析乘客出行需求,灵活设计多样化线路形态,串联服务区域与地铁、BRT站点或公交枢纽,通过“短、频、快”的微循环运行模式,完善“地铁+BRT+公交”的服务网络。

弘爱医院-M47路

海沧区肿瘤医院-809路

  “服务更好一点”,市国土交研中心在制定具体线路方案时,力争将公交“六进”服务站点设置在服务区域内部或主要出入口,湖里区嘉福花园、弘爱医院,思明区源泉山庄,集美区厦门医学院、安仁产业园,海沧区复旦肿瘤医院等多个点位均已实现公交车开进地块内部。同时,按照“一线路一方案”的原则配套站牌、候车亭、简易首末站、导引标识等保障措施。

  根据“分批次推进、成熟一条、实施一条”的原则,持续优化公交“六进”服务项目工作清单,推进高林居住区、金尚小区、湖里创新园、海沧万科城等项目服务线路的落地。

  同时,为了更广泛地收集市民对公交“六进”服务需求的意见和建议,现向全市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即日起至9月30日,市民群众可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在线填写问卷,对“六进”服务提出意见和建议。

  来源:厦门公交集团